
贾学鸿,女,汉族,1969年11月生,河北涿州人。古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道家文学与文化、中国古代思想传播。
学术经历:1995年获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2004年获东北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古代文学博士学位。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博士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德国海德堡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访问学者。
教学及成果: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庄子导读》《周易入门》《中国思想史专题》《影视评论与写作》等课程。参编《传统文化精典选读》《庄子精注新译》等教材。发表教研论文2篇,主持扬州大学教研项目1项。2009、2012两年获扬州大学优秀教学二等奖;《研究性教学实践与创新》获扬州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社会兼职:华东师范大学诸子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诗经学会理事,中国屈原学会会员,国际尚书学会会员,扬州大学新世纪人才,扬州“社科学堂”宣讲团成员。
治学特点:
1、以道家为主,兼顾儒家等其他典籍。硕士时,由儒家典籍入手,把“君子之乐”作为切入点,对比《论语》与《诗经》的差异,分析礼乐文化背景下,儒家“君子”欢乐意识的艺术表达和嬗变。读博以后,研究重点转向《庄子》,对《庄子》的文本结构和名物、词语进行深入探讨。现有成果主要是围绕《庄子》的研究,同时兼及神话、《诗经》《楚辞》《尚书》《左传》《史记》《汉书》、影视等。
2、由先秦道家向后代文化延伸。以《庄子》为代表的早期道家,对后世影响深远。把先秦道家作为阵地,适当向后代的宗教、哲学、戏曲等领域拓展,挖掘道家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存在形态与嬗变。
3、方法上强调细读文献,注重实证和逻辑。工科背景,强化了逻辑思维;到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访学一年,又系统接触到中西方哲学;入读硕士前,几年的古文阅读训练,打下较好的小学功底,这为进一步研究做了准备。
出版专著:
1、《庄子结构艺术研究》(学苑出版社,2013年;获江苏省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教育厅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扬州市社科成果二等奖。)
2、《庄子名物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
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庄子〉名物考证及其意蕴的文学阐释》[08CZW021](结项优秀);
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庄子〉文学的语素构象研究》[16BZW044](在研)。
学术论文:
在《文艺研究》《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版)、《复旦学报》(社科版)、《学术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复印10余篇,代表论文如下:
1、《论古代诗歌中的三句一节结构》,《文艺研究》2017/4
2、《问题是如何发生的》,《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版),2015/12/31
3、《姑射山学案的梳理与辨析》,《复旦学报》(社科版)2016/6
4、《〈庄子〉〈九歌〉“兮”、“乎”内置单句的结构形态与语体功能》,《学术研究》,2016/12
5、《〈诗经〉政治批判诗对先秦星象观的吸纳与解构——试析〈小雅·大东〉的星象描写》,《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
6、《〈尧典〉与〈逍遥游〉对炎帝部落文化的关联性叙事》,《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1
7、《阮元“韵偶”文学观与古典散文理论管窥》,《学术论坛》,2017/6
电子邮箱:nenuhong9@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