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文苑

网站首页 > 校友工作 > 校友文苑 > 正文
庄雨青 《王家骏老师印象》
庄雨青 《王家骏老师印象》

王家骏老师印象

 

   1975年9月到1978年1月,我在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试点班读书。我班30学员中就有七八个党员。班级成立了党支部,由系总支部副书记兼任支部书记,王家骏老师任副书记。

  王家骏老师任教我班的“马列文论”。他是50年代末北京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是中文系学历层次最高的教师。

  王老师讲课非常严谨,基本上是按照写好的讲稿讲课。现在看来,也难怪。在那个年代,谁敢随意在这个涉及政治的科目上联系现实去发挥呢。

  有的同学曾经这样说:“这门课没有意思,今后工作也用不上。真想偷看别的书,但一看到王老师和蔼的目光和认真的样子就不忍心那样去做了。”

  批林批孔时,中文系成立了大批判写作组,王家骏老师担任组长,除了几个老师以外,一个班还推荐一名学员参加。我们这个班,班级领导就推荐了我。

  我在大批判写作组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这样我就有机会和他一道到图书室去翻阅陈年报刊了。

  我还记得在1976年阳春三月的一天下午,我们还曾经一同骑自行车到位于东郊的钢铁厂和工人师傅谈联合召开会议事情。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钢铁厂,十分惊讶。他告诉我,他曾经在内蒙古工作过,经常到包头钢铁厂去搞调研。他为我描绘着包钢的规模,还讲述内蒙古草原上的“早穿棉袄晚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奇妙的气温变化的情形。

  他经常鼓励我要有远大的志向。他自豪地对我说过,他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只填了两个志愿: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后来被北大录取了。

  我到他家去过几次,两间不大的房间里都放满了整整齐齐的书籍。他告诉我,他的两个儿子都立志学理科了,这些书我可以任意挑选着看。

  毕业以后,我一到扬州就去看他。向他倾诉自己的不理想的境遇。他总是热情地鼓励我不要心灰意懒,要发奋读书。

  1983年9月,我通过了全省统一的中文本科函授入学考试,又回到了母校参加在职进修。

  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王老师,他高兴地说:“很好!现在你可以把‘工农兵’和‘社来社去’这两顶帽子摘掉了。”

  我说:“那两顶帽子可以摘掉了,却又戴上了一顶‘函授’的帽子。”

  他哈哈大笑:“那你考研究生吧,就考马列文论这个专业,我可以帮助你。”

  可是我辜负了他的希望,因为没有一点外语基础,始终没有勇气去报名。

  那时,他还任我们这个函授班的马列文论课,同时还担任着中文系的领导职务。

  其实按照规定,他完全可以不兼课了。但是他对我说:

  “我不可能一辈子当领导,业务不能丢。就是你以后当了学校领导也不能荒废业务啊!”

  记得1986年暑假,我又去看望他。正巧,他那一天忙搬家。

  他告诉我,两个儿子都在上海工作了。为了以后能相互有个照应,他已经调到上海科技大学工作了。

  那一天,我帮他整理了书籍。我望着那一箱箱满满的书,眼里噙满了泪花。

  后来,我们就没有联系了。20多年来,我还经常想起这位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王老师。(仪征市大仪中学   庄雨青)

版权所有 © 2025 扬州大学文学院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