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文苑

网站首页 > 校友工作 > 校友文苑 > 正文
庄雨青 《恩师点燃写作梦 》
庄雨青 《恩师点燃写作梦 》

恩师点燃写作梦 

 

   新年元旦,阳光灿烂。我忘记了平日怎么也赶不走的头痛,给40年前的大学恩师吴周文先生发去了祝福信息:祝恩师全家新年快乐,幸福安康!一会儿恩师就回了信息:“愿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归属你的2015!”,看罢,似品佳茗,如浴春风。

  恩师今年75岁,还笔耕不缀,每年都有多篇高水平的作品问世,令人点赞。

  一读到恩师的作品,往事就历历在目,谆谆教诲又在耳边响起。

  1975年9月,我被推荐到扬州师院中文系读书,成为工农兵学员中社来社去试点班一名学员。恩师任教我们的写作课。当年他才30多岁,风华正茂。衣着朴素,戴着眼镜,目光深邃,炯炯有神。讲课风趣幽默,抑扬顿挫。板书铿锵有力,刚劲潇洒。

  1975年11月,我班到安徽滁州学军,回校不久领导决定将我班的课堂搬到师院农场。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扬州城,来到了仪征十二圩的大豆原种场东侧的农场。两排教室,外面就是农田,条件非常简陋,一间大教室就是我们男生的宿舍。农场没有浴室,天热时,我们就在教室外面冲凉。天冷时,我们要跑到6里多路远的镇上去洗澡。班主任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任课老师基本上是上过课就回城。只有恩师与班主任一道和我们朝夕相处。当时师母在苏北人民医院工作,经常上夜班。恩师就将5岁的儿子云飞带在身边。每当他为我们上课时,就把儿子锁在宿舍里。写作课下,我看到恩师的爱子牛子(恩师儿子的乳名)小脸贴在窗户的玻璃上,企盼爸爸开门的神情,眼睛忍不住潮湿了。

  我们班30个学生,来自原扬州专区(含六合)10个县。学生年龄大小不一,我最小,20岁,最大的29岁。入学前都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历,有的是大队干部,有的是民办教师。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差的同学写的作文还错别字、病句连篇。恩师针对这一情况,分层次教学,加强个别辅导,使大家都有收获。我们写的每篇作文,他都精批细改。总批、眉批都是用毛笔书写的评语,那些敦厚而飘逸的行楷字饱含了恩师的真诚热情。

  在班上,我的作文水平顶多算中等。恩师硬是从我那平平淡淡的作文中找出优点,常常用“条理清晰”、“叙事质朴”、“语言干净”等评语勉励我。

  为了增强我们写作信心,展示写作成果,恩师和仪征十二圩弓尾小学的老师联系,让我们和小学生接触,进行儿歌写作实践。请杨本红老师做讲座,他精心修改我们写的儿歌。还组织参加在弓尾小学操场上举办的儿歌朗诵会,让我班每个同学上台朗诵自己写的儿歌。后来在恩师的帮助下,《扬州师院学报》开辟专栏,刊载我们写的儿歌,他还推荐了几首寄给《新华日报》发表。当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就像吃了蜜糖似的,心里甜滋滋的。这样培养了写作兴趣,激发了写作愿望。

  为了防止我们思想上脱离农村,学院规定我们班每学期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参加当地生产队劳动。为了解我们的实践情况,恩师和其他党员老师一样,进行家访,掌握我们与农村相结合的情况。

  我至今还记得恩师来我家访问的情形。

  我全家6个人,是1962年下放的农民。父母上缴了生产队管理费以后,在街道做缝纫手艺,这样我们家就住在街上。一间半瓦房,不足30平米。父亲就在瓦屋的北头接了一大间土坯房,不到20平米,里面有烧草的锅灶,有煤炭屑、有裁剪的案板,还有我和弟妹一张床,一张“书桌”。因为开门占地方,父亲就在瓦屋的北面墙上打了一个洞,作为通道。我家人个子不高,往来无碍。那次吴老师来我的家,躬着身子,走进我和弟妹住的土坯房,动情地鼓励我要边参加劳动,边认真读书写作,将来拿了工资,改变一下居住条件。

  恩师走后,我告诉父母,他是我的大学写作老师。他们怎么也不相信,大学老师衣着是那样朴素,话语是那样亲切。

  1978年1月,两年半的大学生活结束了,我们怀揣着红色塑料封皮的毕业证书,毫无例外地回到户口所在的农村学校当民办教师。还是农村户口,工资也低。而与我们同时入学的普通班工农兵学员都分配在城里,属国家干部。对比起来,大家都自惭形秽,我也很少与恩师联系。

  1983年10月,我们才转为公办教师。1985年9月,我双喜临门:本科函授毕业、在北京《中学语文教学》第9期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后来我进行了“语文单元教学题指导法”的实验,1990年春,这项实验被列为扬州市第一批教改项目。当年秋季,当我主编的实验用书(征求意见稿)在师院印刷厂印刷时,我才好意思去拜访恩师。

  恩师家住在师院南大门6楼402室。我敲开门,吴老师见是我,热情地握手,客气地为我泡茶。尽管分别多年,恩师家里的陈设还没有更新,和我在校读书时看到的一样,几架书籍还是用淡蓝布拉起来作帘布,没有一件新式的家具。

  恩师和坐在方桌对面的我畅谈,知道我在编书,就主动为我写信联系出版社。谆谆教导我要多读书,多总结,争取更大的成果。还推荐了扬州教育学院的周裕国老师与我合作,

为我搭建了课题研究的更大平台,也给我创造了登上大学讲台作专题讲座的机遇。

  2000年1月26日,我作为仪征市作协的一名代表参加了在扬州蓝天大厦召开的扬州市作家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恩师当选为副主席。午餐时,他轻轻拍着我的肩头,嘱咐我要多写文章,特别是多写散文。

  可惜我才疏学浅,全部精力都放在课题研究上了。写的散文数量不多,发表的更少。现在想起来,真是惭愧。

  恩师看重师生之间的情义,没有半点大学者、名教授的架子。我们班同学聚会,每次他都能应邀参加。和我们一道开怀畅谈,高声联欢。

  2008年9月我们毕业30年在江都聚会时,他亮开歌喉,高唱起家乡如皋号子。2013年4月我们毕业35年在南京栖霞聚会时,他语重心长地说:要充分认识到世界上只有情义无价;要把读书写作当做快乐和休闲的事来做,借此修身养性;要培养多种兴趣,老有所乐。那天,我的学长胡国富酒喝多了,不停地唱歌。他一开口,就邀请恩师打拍子。恩师没有推辞,都离开座位,与学生面对面,挥起双臂,那专注的神情,俨然是在指挥一场交响乐。其情其景,感人之深。

  那次聚会以后,我创建了同学QQ群,恩师就是第一位愿意加入的老师。

  恩师学识渊博,平易近人,为人为文堪称我们的楷模。

  过去,我对恩师的学术成就知之甚少,也没有聆听过恩师关于散文研究方面的讲课。

  2006年那个百花盛开的春天,我走进了网络,在百度中搜索,才了解到恩师在全国散文界举足轻重的地位。

  恩师是全国现当代文学散文研究的大家。1999年任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2001年任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2002年任扬州市作家协会主席。

  1980年在《文学评论》刊物发表《论朱自清散文艺术》与《论杨朔散文的艺术结构》两篇长文,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并产生强烈影响。1984年出版《杨朔散文的艺术》的专著。1985年至今,出版《散文十二家》、《朱自清散文艺术论》、《散文艺术美》等著作7种,参编著作《现代抒情散文选讲》、《中国现代文学史》等多种,发表论文160余篇。

  恩师  

  后来,我将发表在《扬子晚报》上的《陪岳父下棋》一文发给恩师。恩师鼓励说,就这样写,并风趣地说“看来你的岳父很喜欢你。”

  平时我怕打扰恩师,和他联系不多,但是常常想起他。

  每逢春节时,我都发去信息给恩师拜年。他都及时回复,而且都是原创。比如2012年春节:“人胜物,健胜财,友情胜金钱,短信胜杯盏!”2013年春节:“雨青:我爱你,真的很爱你”。2014年春节:“谢谢你雨青,向你拜年!”

  我能受到恩师的真诚的关注和厚爱,真是三生有幸!

  新年伊始,恩师点燃了我的写作梦想。我坚信,2015,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定会归属于我!(仪征市大仪中学   庄雨青)

版权所有 © 2025 扬州大学文学院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