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8日下午,中国傩戏研究会会长刘祯的学术讲座《傩戏与民间文化》在文学院智慧教室举行,讲座通过视频连线进行。
刘祯教授围绕傩、傩戏的演变历程,探讨了中国戏剧与仪式的密切关系。在广阔的世界戏剧舞台中,中国戏剧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始终活跃在当代的舞台上,这与祭祀、民俗文化的关系不可分割。本次讲座内容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历程:傩祭与傩戏。通过对“傩”演变历程的梳理,刘祯教授带领大家认识了“傩”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傩是人们认识自然和世界之初的精神意志的产物。其特征表现为表演的仪式性和面具装饰等。古代傩祭规模宏大,有“国傩”“乡傩”之分,唐以后,傩祭逐渐由祀神向娱人转化,内容向舞蹈和戏剧方向演变。刘祯教授以贵州威宁彝族傩戏“撮泰几”为案例,向大家介绍了傩戏将祭祀与戏剧表演相结合的主要特征。
二、祭祀:戏剧源生性文化功能。刘祯教授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戏剧本源的研究史,探讨祭祀活动对中国戏剧的源生性影响。戏剧本身具有假定性思维和娱乐、游戏的行为,这与早期祭祀活动有一致性。祭祀中内在的戏剧结构的展开造就了戏剧形式的发生,而祭祀中的内在悲剧要素则带来了戏剧内容的发生。基于中国戏剧与祭祀的深刻关系,中国戏剧如傩戏、目连戏等有“祭祀戏剧”“仪式戏剧”之称。
三、民间:祭祀维系的戏剧兴衰。接着刘祯教授以北宋杂剧《目连救母》的演出为例,讨论戏剧体现出的民间性特征。中国戏剧的兴旺发达与祭祀、民俗紧密相连,尤其民间戏剧演出,与民俗活动互为因果、互相互促进。戏剧的民俗性体现在将民俗事象融入演出,民俗活动与戏剧一同构成了民间节庆的主体。民间物质广泛参与到戏剧演出中,使得戏剧成为民间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启示:民间文化可能孕育的学术增长点
最后,刘祯教授思考了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民间文化是无穷的宝藏,我们不仅可以从戏剧发展的角度探讨祭祀的结构,还可以从哲学、宗教、文化等领域认识其独特的逻辑体系。对民间文化的挖掘可能会颠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固有认知,我们应该加深对民间戏剧的认识,以新的思维、新的话语和标准来评价民间文化。
刘祯教授讲完后,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认识了“傩”和“傩戏”的艺术魅力,学习了从祭祀、民俗角度来认识中国戏剧,拓宽了认识民间文化的视野。
此次讲座是扬州大学是扬州大学文学院、扬州大学俗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俗文学前沿讲坛”的第五讲,由文学院柳宏教授主持,文学院研究生20多人聆听了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