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动态 > 正文
我院举行《经学与文学的历史及未来》主题讲座

3月19日下午,我院在40号楼智慧教室举办了“经学与文学的历史及未来”主题讲座。讲座邀请了河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跃进教授、浙江大学虞万里教授、武汉大学曹建国教授、复旦大学罗剑波教授,讲座由院长王定勇教授主持。

刘跃进教授就为什么要关注经学,及其过去与现在的发展展开讨论。他指出经学的地位崇高,覆盖方方面面。在谈到经学的影响时,从思想层面的意义即汉武帝时期的统一思想入手,举司马相如写《上林赋》一文已经有了四方观念的例子,东西南北中,到中央,改制度,易服饰等,深入浅出地展现出汉武帝要统一中国,进行思想统一的必要性,统一思想不是为了禁锢人而是为了要做事。

虞万里教授把这一问题落实到具体的考据工作上,就熹平石经的刊刻和《论语》残石的发现这一精微的问题展开专题讨论。熹平石经在晋代出土过,洛阳出现了大批碎石,石经出现的内因是文字讹谬,俗儒穿凿;外因是贿改经书;契机是东汉石刻最盛。

曹建国教授探讨了纬书研究与文学的关系,以日本学者安居香山的《纬书集成》为例。曹教授把纬书中的错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误辑,包括文字、句子,不是纬书但列入其中的现象。第二类是漏辑,包括明清学者已经辑,却还是有疏漏的现象。第三类是编辑问题,即正文与注文的分合,或是混为一体,或是把不同注文掺和一起。他还指出中古时期的许多书,大多材料来自纬书,比如郑玄注经喜欢引纬书,以此来启发我们要找到原始材料,不能盲目使用纬书集成的材料。

罗剑波教授则以刘勰写作《文心雕龙》为切入点,发现刘勰对五经有着超高评价。对于如何成就一家之言,刘勰选择了与马融、郑玄看似迥异实则殊途同归的道路。他把精力都倾注于文章的创作与批评上,对经与文的关系脉络以及很多作家作品进行了具体宏观、事无巨细地梳理。

最后的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提出问题,现场的教授一一予以细致而独特的解答,讨论气氛亲切而热烈,同学们沐浴着学术的春风纷纷表示受益颇多。最后王定勇院长总结了讲座要点,对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由衷感谢。


版权所有 © 2025 扬州大学文学院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