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下午,我院在文科楼中敏报告厅举行了以“天禄琳琅——乾隆皇帝的藏书”为主题的学术讲座。讲座邀请了清华大学研究员刘蔷老师作为主讲人,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院长郭院林教授主持,傅荣贤教授担任对谈人。
刘蔷老师以乾隆年间皇家的书画收藏整理集《石渠宝笈》为线索,引出本次讲座的主角——我国第一个宫廷善本特藏,“天禄琳琅”特藏。她从“天禄琳琅”特藏的建立、清宫藏书的源流、《前编》书的焚毁与重建、天禄琳琅藏书的外部特征、流散以及天禄琳琅藏书现存情况等方面出发,详细地讲述了宫廷藏书的变迁。
刘蔷老师择取多部清宫史书内容,直观展现了“天禄琳琅”特藏建立的曲折艰辛历程。她指出,天禄琳琅特藏书来源广泛,不仅来自于前朝皇室遗存、朝廷征书和私人进献,还与朝廷抄没罚没罪臣之书以及人们私下编书、抄书与刻书的行为息息相关。此外,她还通过调查研究,考证了《天禄琳琅书目前编》《后编》中对于藏书版本著录的讹误,并从藏书书装、签题划一、印玺钤盖划一等方面分析了天禄琳琅藏书的外部特征。
刘蔷老师从溥仪小朝廷盗运出宫、伪满时期变卖、哄抢与抗战后政府的收购、国宝南迁入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收购与调拨等方面分析了天禄琳琅藏书流散的原因,并通过对海内外现存“天禄琳琅”书十余年的调查发现:目前仍有624部藏书存世,总计664部天禄继鉴书,十存其九。现如今,这些藏书大部分收藏于我国北京图书馆、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讲座的最后,傅荣贤教授特别补充指出:“天禄琳琅”特藏书的建立、流散以及寻回,实际上体现了我国社会的浮沉变化。这些藏书不仅是国宝,更是时代的见证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引起现代国人的深切反思与自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