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9日上午9:00—12:30,我院在智慧教室举行“中敏讲堂”2025年第14讲。本讲分上下两场进行,分别由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张勃研究员主讲“介子推传说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北方室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毛巧晖研究员主讲“‘北运河流域民俗文化普查及民俗志编纂’的意义与价值”。我院特聘教授孟令法博士主持。
在“介子推传说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分享中,张勃老师首先介绍了“民间传说”概念、分类及意义。她认为,民间传说是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描述特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地方购物或习俗的传奇故事,主要有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风物传说、习俗传说等类型,具有文化传承、道德教育、艺术审美、历史研究以及民族和地方认同等功能。节日传说是解释节日及其构成要素的民间文学作品,它使岁时节日具有纪念性。接下来,张勃老师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调查以及口头演述等资料,详细阐释了“介子推传说”的历时性发展和共时性传播,及其同“寒食节”“清明节”习俗(如挂柳、地名、仪式)的关系,指出该传说展现了“国难见忠臣”“百善孝为先”“辞禄远俗、功成身退”以及“忧国忧民”的社会文化史意义。张勃老师最后讲到,介子推其人其事存在显著的历史传说化和传说历史化现象,而研究民间传说不仅要寻找它在多大程度上与历史事实、与史家叙事相吻合或者偏离,更应该从中探索之所以偏离的原因、发现一般民众真实的思想史。总之,在现实社会中,传说在真实地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从节日到生活的环境。
毛巧晖老师首先就其团队承担的“北运河流域民俗文化普查活动及民俗志编纂”项目(北京市文联和北京市民协组织实施)进行了详细介绍。随后呈现了他们在2018年立项至2024年项目开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类成果,如专著、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以及公众号运营和媒体报道等情况。毛巧晖老师指出,项目进行中,团队成员围绕实地调研经历,撰写了大量“调研琐记”“调研日志”和“工作简报”,从而为项目的持续推进奠定了具有衔接性的资料基础。“北运河流域民俗文化普查活动暨民俗志编纂”项目组整合资源,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式,从田野调研、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播三个方面入手,推动运河流域民俗文化在不同领域内的“活化”及“新生”,更加深入挖掘和丰富北运河的文化内涵,准确把握大运河“流动性”这一基本属性和特征,以北运河沿线的“物”为基础,研究与北运河相关遗存所代表、蕴含的“遗存承载的文化”;以北运河滋养的“人”为基础,与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等为代表的“流淌伴生的文化”;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历史凝练的文化”。通过研究,对其文化遗产概念、属性、构成等方面形成更加深入的研究成果。
在张勃老师和毛巧晖老师讲座结束后,孟令法老师就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讲到,张勃老师通过详实的典籍梳理,细致呈现了“介子推传说”的“生长”过程,这类似于顾颉刚先生对“孟姜女传说”的研究。不过,从“层累的造成中国史”角度研究文献中的“传说”,并不是说典籍记载都在“增加”叙事情节,相反亦有“减少”。此外,张勃老师的讲座还指出,传说作为口头文类之一种,是日常生活的口传艺术,因此要想明晰传说的社会功能,还是要回归民众的日常演述时空。毛巧晖老师的“北运河研究”为我院正在开展的“大运河多民族口头传统调研”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学习对象。孟令法老师认为,任何学术研究都需要详细规划,以使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而从资料整理,到科学研究,再到应用实践,则是最为基础且简便的方式。接下来,我们将按照我校中华民族口头传统研究中心的工作安排,分段分类就大运河流域的口头传统,如神话、传说、故事、歌谣、戏曲、曲艺等以及相应口述史等进行调研规划,以期形成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系列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