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动态 > 正文
文学院敦复论坛第四十二期活动简报

    11月7日上午9点,我院于40号楼智慧教室顺利举办“学林集萃·研路同行”论文征集与指导活动暨敦复青年学者论坛第四十二期。王逊老师、倪晋波老师、韦冬余老师、马德强老师和高健老师应邀担任论坛与谈人和活动评委。18位来自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参与了论文征集与评比,116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选手展示,十四位到场的参赛选手分为四组,依次陈述论文内容,第二环节是评委点评。

    第一组是来自古代文学专业的王笑莹、柴苏皖等同学,她们采取了线上展示的方式。倪晋波老师随之对几位同学的论文进行了点评。王笑莹的论文《新时代背景下的孔子诗乐雅俗观——以“思无邪”与“郑声淫”为中心》,倪老师称之为“勇气之作”,并针对其论文中的“时代背景、诗乐雅俗观、正乐的学术史、《孔子诗论》的争议性、论文的逻辑性”等概念和问题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柴苏皖的论文被称为“灵气之作”,倪老师建议,对于一些篇目较少的作品集,不必探之过细。另两篇论文《<伍子胥变文>中的恩仇观》《韦应物诗歌对<古诗十九首>的接受探析》则被称赞为“大气之作”“朝气之作”。倪老师最后提醒大家,在论文写作时切勿先入为主,不能从观念出发,不要固我(随意作出评定),一定要求真务实,保持严谨的态度。

    第二组均为现当代文学方向的论文,四位选手项一、陈怡薇、成静、查媛媛分别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方式依次进行论文内容陈述,高健老师一一点评了四位同学的论文。针对项一的《网络文学经典化路径研究——以priest的网络小说为例》,高老师肯定了其结构严谨的优点,也提出了一个针对性的问题:引渡传统文学资源可以说是一种借鉴,称其具有独创性,两者是否存在矛盾?如果不矛盾,那么是如何体现独创性的呢?高老师还指出了其他三篇论文中的一些问题:在写论文的过程中,理论性要强,也要与文本细读相结合,同时强调概念界定最好用权威论述来支撑,以及要注意论文标题中的研究对象与正文的论述需保持一致。

    在第三组选手李扬、伍亚婷、尤倩、袁安楠陈述之后,马德强老师针对这几篇语言学方向的论文,首先提出了一个共性问题,即语言文字的使用要规范,要避免出现错别字。而后马老师逐个点拨了每篇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李扬《试论“哥”“姐”词义演变》要注意是讨论“哥”“姐”两个字记录的是词语的实义变化还是亲属称谓的变化;尤倩《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清风闸>中的市井方言》一文,从题目来看是讨论该书的方言,可是正文内容重点是该市井方言中的扬州城风貌,究竟是从语言的角度看社会还是从社会的角度看语言需要仔细考量;袁安楠《从指人类后缀分析“X精”结构》要明确“概念界定”不等同于特点的介绍,以及需要思考讨论的对象是类词缀“精”还是“X精”结构。

    第四组选手是来自学科教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孙丽君、赵艺文、熊琪和朱凤杰。韦老师首先肯定了四篇论文行文规范、结构合理。赵艺文、朱凤杰的论文均围绕语文教育思想展开,韦老师接着提醒大家,这类论文要从语文教育家本身教育思想中最经典、最核心的观点出发,从中挖掘出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来说有针对性的、有价值性的理念,借此对解决当下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所启示。

    此次活动在老师们精彩的点评中结束,大家对于论文写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论文是我们展示理论成果和表达想法的最佳途径,是寻求学术共鸣的最有效方式。学术路漫漫,论文对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要时刻关注前沿知识,勇于创新,迸发巧思,写出更多高质量的论文。

版权所有 © 2025 扬州大学文学院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