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8日晚,第三十一期敦复青年学者论坛如期举办。本期应邀的主讲人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谷卿博士,论坛主题为“书法史视野中的三大行书”。活动由张雷老师主持。陈学广教授、辛明应博士作为点评嘉宾参与会谈。
“天下三大行书”是古代鉴藏家和书法史学者对《兰亭序》《祭侄文稿》和《寒食帖》三件名作的美称。本场讲座由行书的概念、流行时间切入,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介绍行书书法的特质和三大名作的版本与流传,为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建立“链接”。其中心思路为:将“三大行书”置于书法史的脉络中重新进行描述与观照。
探索“三大行书”之说的生成及其成为共识的过程贯穿整个讲座,有关文学史和艺术史研究方法也融含其中。
与谈环节,陈学广教授和辛明应博士各抒己见,积极回应。首先,陈学广教授肯定了谷卿博士从知识学的角度对“三大行书”作出的细致梳理。针对“三大行书”从前到后的并称以及东京特展标题中所谓的“超越”,陈教授认为,从历时的角度,固然可以将“三大行书”如此排列,但若结合文艺学上现代性的观点,即所谓“时间的限定”,东京特展的说法则是不可取的。艺术并非如此简单。
陈学广教授强调:在了解知识谱系之后,更要加以思考“三大行书”给我们理论上的启发,要能够上升到艺术的共性的角度,总结出规律性、理论性层面的观点。陈教授主要提出两大问题:第一个是形式与内容的问题。即书家情感与书法的形态、风格问题。第二个是尚法与尚意的问题。陈学广教授指出,法和意需辩证看待,不能简单地分为前期尚法,后期尚意。苏轼虽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但其实苏轼的“法”是在其中的,即“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辛明应老师也阐述了自身的诸多感发。结合自身的诗文研究为例,辛老师意图提醒同学们从谷卿博士的讲座中寻找思路的启发,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境地。譬如,对于“三大行书”的品第排列,辛老师联想到“孤篇横绝”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进而提出古人喜品藻、分流略、争等级的思想现象。同时,生发出不少议题。包括古人取象思维的进一步探索、《隋唐嘉话》黄州前后二分的思维模式以及书法与抄书制度、文字应用性的关系问题。
最后,学生听众对“书如其人”、“我书我写(书写自己作的诗歌、诗词等)”、“我写他人书”等问题请益。谷卿博士提出,这些都是被夸大的概念。“书如其人”是一种品评模式,一种认识方式,而不是一种自然规律的描述。
本次活动持续近三个小时。与谈嘉宾及在场师生深入交流,与谈酣畅。首次参与敦复论坛的陈教授,对活动给予了肯定和鼓励。本次论坛,文图结合,听众得以一窥自西晋残纸至“三大行书”各本全貌,不仅是知识的盛宴,更是一场艺术的、审美的盛宴。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研究者们从艺术学的角度更深刻地认知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问题,进而从中生发出更多议题,进一步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