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史 王力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这是一部阐述中国语言学发展史的首创的著作,叙明了两千多年汉语研究的状况,总结了各个时期汉语研究的成果。全书按照实际进程,将先秦至清末划为传统语言学发展阶段,将清末至解放前划为现代语言学兴起阶段,并具体讲述了其中所包括的四个历史时期汉语研究的情况:先秦西汉以训诂为主;魏晋南北朝至明代以韵书为;有清一代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清末至解放前采用西方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中国现代的语言学。最后,概述全貌,展望前景。书中提到了一百四十余名学者,涉及了二百多种著作,并且对成就最突出的一些学者作了客观的评价,对学术价值高的一些著作作了深入的分析。在论述中,既从纵的角度贯串,也从横的方面铺展;既注意到中国社会诸多因素与汉族语言文字特点的作用,也注意到一定时代的外来影响。此书为中国语言发展史首次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而内容简明扼要,讲解深入浅出则是其显著特点。
汉语史稿 王力 著 中华书局1980
这是一部纵贯古今,探索源流,全面考察汉语演进历程,系统描述汉语变化状况的开创性著作,分上、中、下三册。作者征引大量史料,并且参验有关方言,遵循科学的原理,运用历史比较法,按上古、中古、现代断代,以语音、语法、词汇为纲,分析汉语演变的具体事实,揭示汉语沿革的一般途径,概括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辨认汉语进化的未来方向。上册开头为绪论,主要讲述了关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问题以及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等,并扼要叙述了汉字的历史。接着论述语音史,以反映中古文学语言语音系统的《切韵》为桥梁,上溯古音,下推今音,分别阐明了声、韵、调于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中册论述语法史,从历史形态学与历史句法学两方面,分别阐明了词法与句法于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下册论述词汇史,同社会进展各个阶段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联系,分别阐明了词汇成员与词语涵义于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最后,综述了汉语的悠久历史及其对近邻诸语言的巨大影响。本书主要特点在于:贯串汉语发展史的全部进程,注视语言诸要素的制约关系,突出时代所形成的基本特点,顾及社会所造成的一定影响。
简明汉语史 向熹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本书分别论述了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脉络。三大部分中又分别介绍了上古、中古、近代的语言发展规律及时代特点,既注重了语言演变的系统性、规律性,又介绍了一些特例。全书布局合理,体式完备,观点明确,论述简明扼要,取材广泛,例证丰富,尤其对中古、近代汉语的发展论述详尽。书中总结并吸收了王力《汉语史稿》之后汉语史研究的成果,介绍了汉语史的研究方法,勾勒了汉语几千年来发展的清晰轮廓。
古代汉语 (修订本) 王力 主编 中华书局1981
这是一部古代汉语教科书,共四册。分十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密切结合。全书选收从先秦到宋元时期不同文体的作品共三百二十余篇,常用词一千二百个左右。文选和常用词的注释,重在指出古今词义的差异,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以及近义词的辨析,另外还在注释里说明了一些语法现象。通论部分包括字书辞典、词汇、文字、语法、修辞、《诗经》用韵、诗律、词律、曲律、古书注解、句读、文体和古代文化常识等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古籍所必备的基本知识。这是部受到国内外好评的古代汉语教材。
说文解字 [东汉] 许慎 (约58—约147)著 中华书局1963
这是我国的第一部字典,正文十四卷,另叙目一卷。汇释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字体取小篆,并附古文、籀文等异体,列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依据“六书”理论,辨析文字形体,始创部首编排法,分列五百四十部。逐字说解,先释字义,次释字形,再释字音。重在辨明形体,据以阐明本义,是最早的系统地分析字形而考究字原的著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曾产生深远的影响。
由于时代的局限,此书对一些字的解析难免有失当之处。可参照商周古文字的研究成果加以验证。
说文解字注 [清] 段玉裁 (1735—1815) 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本书阐释《说文》的体例,说明许慎的旨意。搜集宋代以前群书所引《说文》的辞句,校定传本造成的讹夺。贯通音韵训诂知识,引证古书所用字义,阐明《说文》的解说,并由本义兼及引申义或假借义,指明一字多义的由来。此书为清代研究《说文》的一部重要著作。
在校注中,对《说文》篆文与说解有所增删更易,有的考辨精当,足以修正旧说,有的则出于臆断。
说文通训定声 [清] 朱骏声 (1788—1858) 著 武汉市古籍书店影印1983
本书变更《说文》体例,按古韵归并为十八部,以声音与训诂相通之理阐发《说文》的说解。书名之义,所谓“说文”,是说明字形与字义、字音的关系,以考明本义;所谓“通训”,是讲解字义的引申与假借;所谓“定声”,是以上古韵文的用韵证明字的古音。全书训释本着无征不信的原则,博采经籍训诂作为印证材料。此书为清代研究《说文》的另一部重要著作。
书中所谓“转注”,实指字引申,与《说文·叙》对“转注”的解释相异;同时对许慎关于“假借”的定义也作了修改。
文字蒙求 [清] 王筠 (1784—1854) 著 中华书局1962
本书从《说文解字》中摘取二千余字,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编为四卷,将楷书与篆文并列,以许慎的说解为依据而加以阐发,同时对《说文解字》亦多所订正,为文字学入门之书。
说文解字通论 陆宗达 著 北京出版社1981
本书是一介绍《说文解字》的著作,对《说文解字》的内容与体例、功用与价值均有说明,著者并对《说文解字》一书的局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文字学 唐兰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这是一部专门研究文字形体而具有一定独创性的著作,评述了我国文字学的发展进程,追溯了汉字的起源,分析了汉字的构成,说明了汉字的演变。书中阐发了作者所提出的“三书说”,而对传统的“六书说”则持以异词。作者另有《古文字学导论》一书(齐鲁书社,1981),可以参看。
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 梁东汉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1965
该书扼要说明文字的性能与起源等问题,着重分析汉字的结构,阐述汉字的流变,并揭示其一般规律。
广韵 [北宋] 陈彭年(961—1017)等著 张士俊泽存堂重刊宋本商务印书
馆1951周祖谟《广韵校本》 中华书局 1960
《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系宋代陈彭年、邱雍等奉敕据前代韵书重加修订而成,书成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此书是完整地保存到现在的一部最早的官修韵书,收字两万六千多个,按平上去入四声分韵,共二百零六韵。全书五卷:平声韵字多,分为两卷,上去入声韵字各为一卷;每韵中同音的字类聚为一小韵,注明音切。《广韵》是在隋陆法言的《切韵》的基础上,经过后人多次增益而产生的集大成之作,而陆法言的《切韵》又是魏晋以来我国早期韵书的继承和总结,因此《广韵》既是研究中古汉语音系的主要根据,也是研究上古音韵的桥梁。《广韵》“兼包古今方国之音”(章炳麟语),又是研究汉语方言的历史依据。在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中,《广韵》占有重要地位。
中原音韵 [元] 周德清(1277—1365)著 明讷庵刊本中华书局1978
这是元代音韵学家周德清于泰定元年(1324)为适应北曲创作和演唱的需要,根据当时北方话音系和北曲韵编撰而成的最早的一部曲韵韵书。该书分曲韵为十九韵,声调则平分阴阳、入派三声,每韵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以及入作平、入作上、入作去等罗列韵字。其音系真实地反映了13、14世纪我国北方中原地区口语语音的面貌,是对传统韵书的重大改革,也对后来韵书的编制有着广泛的影响,是研究近代汉语语音的主要依据。
汉语音韵学导论 罗常培 著 中华书局1956
本书简述了汉语语音发展的情况及音韵学研究的作用和方法,着重从音理上分析了古今汉语的声类、韵类和调类,详细阐述了音韵学的源流,特别是对传统音韵学所使用的而过去被认为是深奥难懂的音韵学术语进行爬梳剔抉,作出了精细的辨析和解释。本书叙述精炼,引用资料丰富,是学习音韵学的重要基础读物。书末附录有唐诗拟音举例。
汉语音韵 王力 著 中华书局 1963
这是一本简明扼要地阐述汉语音韵知识的著作。作者运用现代语音学的原理,对一向被人视为“绝学”,令人望而生畏的音韵学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科学地分析了传统的理论,通俗地解释了古代的术语。开头介绍语音常识和现代汉语语音系统;接着说明反切;继而介绍《切韵》、《广韵》、《集韵》、《中原音韵》等韵书和唐守温的三十六字母,分别说明中古与近古的音系;不时介绍“等韵”的学说,说明“等韵”的概念;然后推求古音介绍有关古音的学说,说明上古的韵母系统、声母系统、声调系统。
此书对作者早年所著《中国音韵学》(后改名《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1955)中的一些观点有所修正,体现了作者将音韵学的研究提到了新的水平,阅读时可以互相参看,近年作者又写有普及读物《音韵学初步》(商务印书馆,1980),亦可参阅。
汉语音韵学常识 唐作藩 著 新知识出版社 1958
这是一本学习音韵学的很好的入门书,讲解了音韵学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的有关知识,追溯了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来源。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诗词格律 王力 著 中华书局 1977
这是一本深入浅出地讲解诗词格律的书,浅显地说明了“押韵”、“四声”、“平仄”、“对仗”这些基本概念,精细地阐述了诗律和词律,扼要地分析了诗词的节奏与语法特点,书末并有“诗韵举要”与“词谱举要”两个附录。
释名 [东汉] 刘熙 著
这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著用,共有二十七篇,分为八卷。此书旨在推究事物得名的由来,收集了较多的日常使用的词,采用“声训”的方法,用音同、音近的字解释字义。其中虽有不少牵强的解释,但对于探求语源、辨证古音和古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可据其所释器物,以推求古代制度。注本主要有清毕沅的《释名疏证》和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
尔雅义疏 [清] 郝懿行(1755—1823)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本书为注释《尔雅》的训诂书。《尔雅》是我国最早一部词典,由汉初学者缀辑先秦诸书词义解释资料,递相增益而成。今本十九篇,前三篇解释一般语词,将一些同义词排列在一起,用一个常用词说明含义,后十六篇分类解释各种事物名称,汇集了大量上古汉语词汇和故训。《尔雅义疏》博引群书,以“因声求义,音通义近”之法,对《尔雅》详为注释,是《尔雅》的重要注本。
广雅疏证 [清] 王念孙(1744—1832)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3
这部书是王念孙对三国魏时张揖所著《广雅》一书的疏证。《广雅》是一部比较重要的训诂学著作,分为十卷,保存了不少先秦两汉词语的古义。王氏广泛搜集汉以前古训为之疏证,引证丰富,举例精当,考证确凿,校勘细致。特别是采用了以声音通训诂的方法。“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揭示了不少词语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此书是清代训诂学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
经义述闻 [清] 王引之(1766—1834) 著 《皇清经解》本、《万有文库》本
该书是作者叙述所闻于其父念孙念解释经义的言论,故名。书中凡属王念孙的话,均冠以“家大人曰”,凡属作者自己的话,则加“引之谨案”(也有不加的)。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将《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大戴礼记》《礼记》,《左传》《国语》《公羊传》《谷梁传》《尔雅》等十二部书审定句读、讹字、衍文、脱简。其卷三十一、三十二的“通说”上下,系统地讲述训诂的方法条例,涉及训诘的各个方面。
古书疑义举例 [清] 俞樾(1821—1907) 著 中华书局 1983
这是一部训诂学书,七卷。在九经诸子中,有因语法或用词与后世不同而产生疑义的,有因错简误 字而读不通的,本书列举八十八条为例,逐一解说,援引详明,对后人阅读先秦古书遇到类似的疑难问题可以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近人刘师培有《古书疑义举例补》,杨树达有《古书疑义举例续补》,马叙伦有《古书疑义举例校录》,姚维锐有《古书疑义举例增补》,1956年中华书局将上述五书合刊为一册,题名为《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训诂简论 陆宗达 著 北京出版社1980
这是一本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训诂学入门书,是在《训诂浅谈》(1964)的基础上经修改和补充而成的。本书以大量的例证和通俗的讲解,介绍了有关训诂学的范围、内容、方法以及如何运用等问题,并对前人在训诂上的成就作了一些扼要的介绍。
经传释词 [清] 王引之(1766—1834)著 中华书局1956
该书解释古代经传 中的虚词,从周、秦、西汉古籍中搜集虚词一百六十个,依守温三十六字母分为卷。每词之下,先讲解用法,再列举例证,推溯原始,说明演变,解释多有精到之处,所用方法也较为合理,常用因声求义的原则,通过通假关系解决古书中与虚词有关的一些疑难问题,订正前人的错误解释,补充旧说所未及,是研究古代汉语虚词和阅读古书的重要参考书。书有些地方失之武断,不宜盲从。书后有钱熙祚的跋,对该书的例举类、训释方法做了归纳,可以参考。
助字辨略 [清] 刘淇著 章锡琛校注本 中华书局1954
这是一部专门讲解文言虚词的著作,共收虚词四百七十六个,分为三十类,按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别为五卷,运用正训、反训、通训、借训、互训、转训六种方法加以训释。该书兼采宋元以前经,史、子、集和俗语方言中的材料,搜罗范围较广;解释常用俗语,每有创见,是研究文言虚词和阅读古书的重要参考书。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缺乏语法学的观念,有些解释不够科学,甚至错误,使用时应注意分析。书后附有刘毓嵩和杨树达的跋,对该书评述较祥,可以参阅。
马氏文通 [清] 马建忠(1845—1900)著 商务印书馆 1983
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汉语语法的专著。此书以古代汉语为对象,从经、史、子、集中搜集材料,参考拉丁语法,具体进行分析,比较同异,始创自成体系的汉语语法学。全书共有十卷,包括四部分:一为正名,即给各种语法术语立界说(定义);二为实学(实词),分名字(名词)、代字(代词)、动字(动词)、静字(形容词)、状字(副词)五类;三为虚字(虚词),分介字(介词)、连字(连词)、助字(语气词)、叹字(叹词)四类;四为句读。全书于西洋语法多所摹仿,但也注意到汉语的一些独特点,并非全然生搬硬套。杨树达所著《马氏文通刊误》一书可以参阅。
文言语法 杨伯峻 著 北京出版社1956
这是一部系统地讲解文言语法的书,对文言语法的意义和一般概念有简要说明,对词法与句法曾详加分析。论述简明扼要,例证足以反映古汉语语法特点,而对古今语法的同异亦多所比较。书中特立“小品词”一类,有别于其它语法著作。
修辞学发凡 陈望道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著作,兼顾文言与白话,揭示修辞现象,说明构成原理,指出消极修辞的标准,讲解积极修辞的手法,把修辞格分为材料上的、意境上的、词语上的和章句上四类,引用大量例证,进行深入分析。既重语言事实,又重修辞理论,内容丰富,讲解透辟,具有严密的科学体系,是汉语修辞学的一部奠基之作。
方言 [西汉] 扬雄(公元前58—后18) 著
这是我国最早一部方言学著作,全称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今本十三卷。此书是作者收集前代方言资料和实际调查当时方言整理而成的。书中保存了汉代相当丰富的口语词,为研究古汉语词汇,探究汉代方言、通语的异同变化,考究古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今人周祖谟校笺、吴晓铃作通检的《方言校笺通检》(科学出版社1956)是迄今研究《方言》最好的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