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他属牛,是头孜孜不倦的“孺子牛”,几十年如一日,勤耕不辍,默默育人。他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有无私奉献的红色初心,有积极饱满的职业热情,有矢志不渝的育人担当,他就是文学院众多学生口中可亲可敬的“班爷爷”——班吉庆老师!
退休不褪色,余热映初心
今年72岁的班吉庆老师自称是“共和国同龄人”,他生于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曾在2011年获得“扬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更是连续两年被评为“扬州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
班老师现任文学院关工委副主任,积极关注学院活动,为学院建言献策。他隶属瘦西湖第四党支部,结对帮扶数学科学院“丁香班”的学生。深知书法是为人师表的重要保障,班老师时常义务辅导数学科学院学生的师范生专业技能,并给予全面细致的指导。
此外,班老师积极响应号召,为退休第四党支部设立的“丁香励志奖学金”捐款,奉献点滴爱心,给相对贫困的同学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他常常和同学们说:“自强不息,激流勇进,永不服输是中华人民的传统精神,正是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的优良品质,才成就了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你们年轻人一定要心中有光,不向困难低头,用自强改变自己的人生,用奋斗创造自己的世界!”多年来,他坚守党员初心,无私奉献,退休不褪色,永葆红色初心。
退休不退志,坚守传道授业主阵地
“最喜欢班老师来我们班上课啦,在班老师的讲述中,每一个汉字都是灵动的,每一段历史都是鲜活的,我原来觉得古代汉语课肯定很无聊枯燥,但是班爷爷的课真的很不一样!”中文1804班张瑶表示,“就像这个‘弃’字,下面是一双手,上面是一个倒置的‘子’字,反映出远古先民丢弃初生子的习俗。”在洪宗礼班所有同学看来,上班吉庆老师的古代汉语课就是享受!他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将深奥的古汉字步步分解,以最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解密古文字的奥妙。古代汉语不再晦涩难懂,学古字也成为同学们口中有意思的事情。
文学院举办的各类书法比赛、朗诵演讲比赛的现场,也总能看到班吉庆老师的身影。“笔画讲究曲折,布局注意松紧,落款留有余地,这样写的字才好看嘛!”班老师的眼睛动过手术,视力不是很好,点评学生书法作品时总要弯腰凑近,细细盯上好久,仔细分析每一个笔画的曲折走向。虽然看东西久了,他的眼睛会干涩酸累,但他对待每一位学生的作品时都毫不马虎,“对于师范生来说,必须要耐得住性子,打好扎实的基本功,才能适应多变的就业环境啊。我现在看得仔细一点、指导他们多一点,将来他们的路就能走得更顺、更长一点!”班老师经常应邀担任“桃李之声”师范生基本功大赛的的评委,面对这群“教师预备役”,班老师毫不掩饰自己的良苦用心,敦敦教诲,殷殷期盼,字字句句都是对学生的关怀爱护。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后,班老师不仅积极关注、指导学院活动,更将传道授业融入血脉,用一腔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诠释着“教师”的职业真谛。班老师应邀加入了“儒家经典时习群”,三年多来,他作为指导老师之一,坚持每周带领群中的学友研读《论语》,寒暑不辍。“要用文学经典滋养下一代”,研读经典,传承文化,班老师身体力行,践行中文人的使命,坚守传道授业主阵地。
退休不退责,“班”起下一代的砖
自2013年10月退休以来,班老师一直留在文学院“半塘莲心”工作站,退而不休,为迷茫的学生指点迷津。考研、就业、生活烦心事……学生们不管什么问题都喜欢和这位亲切和蔼的班老师倾诉,“我们私下里都叫他‘班爷爷’,他真的就像我的长辈一样,每次压力大的时候我都会来‘半塘莲心’找班爷爷聊天,他会给以过来人的经验给我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议,每次聊完天我就身心舒畅了!”汉语1901班的卢诗彧表示,虽然疫情打乱了她的未来规划,但好在有班老师,能帮她细致耐心地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就业现状与未来展望,她现在又明晰了就业的形势,更加坚定脚下的道路了。
一谈到学生,班老师的脸上满是欣慰和骄傲。“我就是孩子们脚下的砖,要培养孩子们广博的视野、雅正的眼光和健康的人格,给孩子一个更高的起点,让他们能踮起脚尖看到墙外的东西。”学生的事就是大事,只要学生开口,班老师一定会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异国他乡的孩子也是他永远的牵挂,曾有个学生想考蒙古国的博士生,班老师全力支持、悉心指导,提出许多中肯可行的建议,尽心助力每一个同学的梦想。
逢年过节,班老师手机里便塞满了来自各届学生的暖心问候,甚至还有学生专程来扬州看望他,“看到孩子们过得好,我打心眼里高兴!”班老师像一束光,照亮了无数同学的前路,有师如此,何其幸哉!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班吉庆老师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用心用情投身关心下一代工作之中,发挥余热,增添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