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关工委组织的“院士回母校”栏目活动,正式发布第一期,中文1906班的同学在同一时间,组织在线共同观看了这一堂课。在课上,戚发轫院士与全国大学生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交流了关于治学做人、敬业报国的感悟与追求。
这一堂富有感染力的思政大课,戚发轫院士讲述了自己学习和立志的经历,小时候亲自见过美国的飞机的轰炸,看到被轰炸机炸伤的伤员,看到国家强大了还要受欺负了,便立志要“我以后一定要去造飞机,保家卫国。”
从戚院士讲述的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同学们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报国情,对于戚院士提到的这种报国的感情,周楠同学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爱国从来都是具体的、实践的,需要用热血挥就、用奋斗书写。以树立奋斗志向书写爱国情怀。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奋斗是一个艰辛、长期、曲折的过程,具有传承性和时代性。让我把青春纂刻在精致的玉雕,让我把年轻书写在激情的诗行,让我把爱国情制成坚固的船桨,让我把信仰化作前进的力量。让我的人生之船远航。”
在共同上完一堂课后,同学们都感慨很多,积极在线上交流,有同学还做了笔记,记录了戚发轫院士的话。戚院士的话总是朴实中带着坚实的力量,从他的话语中,总是不缺乏实干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他说:“我觉得智商高的人可以更好地全面发展,但是也有像我这样的,笨鸟先飞,也可以努力。”
李宇阳同学也发表了关于学习的看法,“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当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在自己未来的领域为国家做贡献打好基础。此外戚院士提到自己并非学霸的事,我们能够轻松高效学习自然最好,若不能则当努力勤奋,不必羡慕别人,踏踏实实做最好的自己。”
在戚发轫院士给青年的寄语中,说到“希望年轻人,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贯彻到工作中。”中文1906班的同学都把这句话铭记在心。
这样一次生动的线上课堂,让中文1906班的同学受益颇深,从懈怠的宅家学习中走出来,学习戚发轫院士不断筑梦圆梦的精神,发扬“航天精神”,更加努力地为自己的梦想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