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校园文化 > 正文
扬州大学文学院:打造“行走的文学课堂”

“‘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这里是孔子当年讲学授徒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为孔子宣扬儒家思想的见证……”在前往孔庙主殿的路上,扬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定勇向基地班的学生介绍儒家思想文化。

2025年5月15日,扬州大学文学院基地班“行走的文学课”研学活动系列(二)正式启程。从孔庙孟府、淮安等地的大运河文化遗址,到安庆等地的名人故居与博物馆,这条精心设计的路线,跨越鲁苏皖三省,串联聊城、邹城、淮安、徐州、安庆、宣城等多地的文化古迹。两年间,两千七百多公里,师生用双脚丈量文化厚度,用思想探寻历史脉络。学子们步入独秀园,瞻仰先生风采,在老师的讲述中触摸百年前的风雷激荡,聆听穿越时空的叩问;站在安庆的长江岸边,看千帆竞发,听浪拍古城,从《孔雀东南飞》的深情到桐城派的风骨,从黄梅戏的婉转唱词到郁达夫的细腻笔触,师生吟咏着经典诗词,共谈文学的古今传奇……一系列研学活动,既是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同步推进的务实之措,也是扬州大学文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之举。

“在组织实施文化研学的过程中,学院注重发挥专业特色,依托大运河周边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研学素材。每一条研学路线,每一个方案都经过精心策划和专家评估,力求让学生们走近文学,有所收获。”扬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逊介绍。

“行走的文学课堂”系列活动得到校内外人员广泛参与与支持。学院组建了一支相对固定的带队教师队伍,为学生讲授文化经典、答疑解惑。同时,学校适时邀请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校外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和读书交流活动,在研学过程中与当地学校和文化研究所开展文化交流。

“‘行走的文学课’让学生接触到更加鲜活的传统文化,帮助他们形成更加系统化的学术认知。”文学院副教授倪晋波是带队教师之一,也是基地班的古代文学任课教师。去年10月,倪晋波选择了江苏高邮作为研学的第二站,师生共同探访文游台等运河文脉遗址,结合展览馆中的史料,解读文学典籍中的运河文化。

“走出书本,走进文学发生的现场,我们切身感受到了文学和历史的魅力。”文学院基地班学生朱欣冉说。

扬州大学文学院将不断推进“行走的文学课”系列研学活动,进一步探索文学经典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形式,让青年学子在实地探访中读懂中国故事,以青春视角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新声,打造一系列扎根大地、连接古今的精品文学课。(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柴如瑾)

报道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0e880ae243da4794b0958d5b982d8377

——《光明日报》 2025年5月23日

版权所有 © 2025 扬州大学文学院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