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校园文化 > 正文
扬州大学第二十五届读书文化节开幕式暨“青春书壮志 经典启新程——我是扬大讲书人”比赛决赛圆满举行

4月23日晚上7点,我校第二十五届读书文化节开幕式暨“青春书壮志 经典启新程——我是扬大讲书人”比赛决赛在荷花池校区逸夫图书馆报告厅隆重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蒋乃华,机关党委书记甘袁雯,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工作处处长施林峰,教务处副处长俞福丽,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居再宏,校工会副主席高静,校团委副书记王敏,图书馆馆长、党总支书记侯三军,文学院党委书记李怀军,图书馆副馆长周玉陶,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徽昭,各学院师生代表以及图书馆的老师们出席本次活动。

【蒋乃华副校长致辞】

蒋乃华副校长以“青春书壮志,经典启新程”为主题发表致辞。他强调了图书馆作为精神家园的意义,并指出读书文化节在传承智慧、涵养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蒋校长结合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背景,通过西南联大护书南迁、毛泽东窑洞著书等事例,阐明阅读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危难中凝聚力量的星火。他呼吁青年学子在人工智能时代要深耕经典、铭记家国担当,勇攀科学高峰,让文明火种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最后,蒋校长庄严宣布文化节正式开幕。

【图书馆侯三军馆长介绍读书文化节活动方案】

为深化校园阅读文化,引领师生在书海里汲取智慧、涵养情操、锤炼本领,扬州大学举办第二十五届读书文化节活动。侯三军馆长指出本届读书文化节的主题是“智启书韵,能染墨香”,活动分为五大部分,每个部分都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文化体验。最后,侯三军馆长预祝本届读书文化节取得圆满成功。

【选手风采】

《太白金星有点烦》

文学院 窦可欣

站在文学的云梯上回望,神话始终是流动的星河。当长生不老的神仙开始为三界琐事操劳烦忧,你是否在他们身上看见自己?来自文学院的窦可欣同学分享了读完《太白金星有点烦》的感悟,在她看来,在仙界与凡尘的交界处,寻得那一份超脱的智慧是很重要的。幕后的神话实则是一个现代人的自我修行,人生在世,争得就是一个自己和自己斗战的过程。

《堂吉诃德》

植物保护学院 王彦

在戏谑与庄严间摇摆,塞万提斯叩问信仰与疯癫的界限——当世界拒绝崇高,是否只有“疯狂”能守护纯粹的热望?来自植物保护学院的王彦同学以“理想主义”和“现实铁壁”间的冲突为主题,向我们展示了堂吉诃德这个荒唐而令人动容的人物。或许正是因为现实不尽如意,才会有了无畏的梦想家,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他的理想与孤独,看见他的伟大与崇高。

《活着》

农学院 袁雨蒙

“活着不是喊叫,不是反抗,而是默默承受。”福贵留在田埂上深深浅浅的脚印,和那头喘息着的老黄牛,就像苦难生命中最后的微光。来自农学院的袁雨蒙同学带领我们回顾了福贵的一生,看他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掩埋了七位挚爱的亲人,也看到他生命的坚韧。诚然,生命的价值从不在于依附世俗的成功,而是存在于清晨推开窗户时涌入的那道光。

《命运》

社会发展学院 史文豪

生与死是一条线上的两个端点,无人能超脱其外,但在两点之间,个体的每一次涌动都是在展现专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来自社会发展学院的史文豪同学讲述了一位百年阿太与命运抗争的故事。人生恰如苦旅,但我们有幸主宰爱的方式和生活的姿态,像文中的阿太一样——命由我作,福靠己求!

《安娜·卡列尼娜》

商学院 侍沫含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莫斯科的寒夜里,安娜的血色裙摆湮没于铁轨的轰鸣。在侍沫含同学的分享中,我们看到了飞蛾扑火般的爱情悲剧,更看到了一个被时代放逐的、渴望自由的灵魂。希望的真谛,不在于是否抵达终点,而在于点燃心火的勇气;自由的重量,从来不是逃避责任的放纵,而是在枷锁中仍要仰望星空的倔强。

《云中记》

文学院 王凌晔

“文学究竟如何面对难以抗拒的灾难?阿来沉淀了十年,用一部《云中记》作答——不是一味地复述伤痛,而是在缝隙中寻找生命意义的可能。”来自文学院的王凌晔同学从生命意义的角度深入剖析《云中记》不一样的文学底色,探索阿来对自然的敬畏与接纳,向观众们展现了一首生命、苦难与死亡的颂歌。

《在细雨中呼喊》

马克思主义学院 周青青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经历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诠释这些经历。《在细雨中呼喊》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迷茫与挣扎,它提醒我们在面对过往时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周青青同学,从对书本中“呼喊”一词的理解入手,将主人公孙光林对命运的质问与不甘展现得淋漓尽致,揭露了人性复杂的面纱。《在细雨中呼喊》,是信息爆炸时代下的一剂清新剂,让人深思如何保持那深刻而又完整的自我。

《平凡的世界》

教育科学学院 徐铭洁

“当我们合上这本百万字的巨著,真正留在心底的,也许不是改革浪潮的轰鸣,而是那些静默却坚韧的瞬间:金波对着远方草原那个心仪的姑娘唱起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兰香收到哥哥买的连衣裙时颤抖的指尖,孙玉厚老汉蹲在破窑前抽的那袋旱烟。”教育科学学院的徐铭洁同学,从书中人物的生平经历入手,展示了一幅幅底层人民的命运画卷。他们在苦难中追求热爱,他们在平凡里不断挣扎,他们用朴素的方式,诠释生命的价值。在平凡中闪光,才是真的伟大。

《百年孤独》

植物保护学院 杨雯淳

“孤独不是终点,而是认识自我的起点。在这个注定孤独的旅程中,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如何去爱,如何去活,如何在永恒循环的时间长河里,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来自植物保护学院的杨雯淳同学,以孤独为线索,透过典型人物,同在场观众一起探索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轮回与生命真谛。百年兴衰,终为灰烬。真正的救赎,始于承认孤独对存在。当我们不再用热闹麻痹自己,才能在孤独中找到内心的力量。

【李徽昭教授点评】

李徽昭教授从分享书目的体裁——小说出发,结合每部讲书作品的特点,对9位讲书人的精彩表现给予肯定。接着李教授围绕“什么是文学?文学在当下还有什么意义?”这一主题,指出文学是用感性的方式打开一个世界,认识理解一个世界。在这个AI横行,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肆入侵文学领域的时代,李教授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在阅读与写作时要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归纳出情感主题,避免肤浅的套路化模式化;二是要尝试阅读不同的书,不断打开新的视野,从书本中获得真诚的力量,看到人性的光辉;三是要自发地探索与凝望外在神秘的世界,保持与天空大地的联系。


【颁奖环节】

一等奖

文学院 王凌晔

文学院 窦可欣

教育科学学院 徐铭洁

社会发展学院 史文豪

二等奖

马克思主义学院 周青青

商学院 侍沫含

植物保护学院 王彦

农学院 袁雨蒙

植物保护学院 杨雯淳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典籍智慧薪火相传;万里山河锦绣未央,文化血脉生生不息。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收官“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之年。愿每一位青年学子在浩瀚书海中涵养精神气象,在经典阅读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碰撞中激扬奋进力量!

版权所有 © 2025 扬州大学文学院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