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校园文化 > 正文
探盐运千年文脉 承教育百年薪火——扬州大学文学院中文2201洪宗礼班、预科2401班 赴仪征市江上盐都开展研学实践

为传承红色基因、感悟文化魅力,5月17日,我院组织师生赴仪征市江上盐都开展主题为“探盐运千年文脉 承教育百年薪火”的研学实践。院党委书记李怀军,党委副书记张茜,瘦西湖校区离退休党总支第一党支部书记姚蔚、支部委员庞咏兰、袁枚枚、邱林、陈进,院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班吉庆、关工委委员谢明、马宏柏、董进,辅导员张玉、孟笑雨及中文2201洪宗礼班、预科2401班的全体同学参与活动。

在江上盐都十二圩历史文化旅游区,全体成员开启了一场探寻千年盐运文脉、传承百年教育薪火的奇妙之旅,通过情景再现、互动答题等方式,深入了解十二圩“因盐而兴”的辉煌历史。从盐务稽核所旧址到盐运码头遗址,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历史照片,生动再现了当年“十万盐工聚十二圩”的盛况,让青年们深刻感受到盐运文化的独特魅力。而“因盐而廉”主题展区则通过多媒体投影、图文展板等多种形式,展现了古代盐务管理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清廉故事,他们的事迹诠释着“盐如白雪,人当如玉”的廉洁文化内涵。青年们驻足凝视,静静聆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廉洁文化的洗礼。

在参观完盐商恢宏过去之后,师生们来到黄质夫乡村教育史迹陈列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师生们共同领略了黄质夫以教育之光,照亮乡村未来的赤子情怀。踏入展馆,映入眼帘的是镶嵌在象牙白的立体墙上的一轮浑圆饱满的“玉盘”,透过“玉盘”,黄先生孜孜不倦学习的身影跃然眼前。从贵州榕江到南京栖霞,黄质夫先生始终怀揣着教育救国理想,深耕乡村师范教育事业,构建起独特的乡村师范教育体系,为中国教育,尤其是乡村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倡导与示范作用。黄先生的感人事迹如春风化雨,深深触动着洪宗礼班的每一位学子,也为他们深耕教坛的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一站是中共仪征党组织诞生地旧址。在青砖灰瓦的历史建筑间,师生们通过珍贵的文物、斑驳的照片和生动的讲解,重温了地方党组织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展馆内,革命先烈们在烽火岁月中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令人动容。从秘密联络点到抗日动员令,从泛黄的党员手记到锈迹斑斑的武器,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信仰的力量。同学们驻足凝视,深刻体会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韧,更感受到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

本次研学实践活动,通过“文化溯源+廉政教育+红色传承”的创新形式,让老师和同学们在行走中感悟历史,在思考中汲取力量。这既是一堂沉浸式的党史课,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经过此次充实而深入的研学体验,我院学子将以革命先辈为镜,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厚植家国情怀,让青春在传承红色基因中绽放光芒!

版权所有 © 2025 扬州大学文学院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