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追忆

记忆中的任中敏先生

任中敏教授调进扬州师范学院工作时,已经80多岁了。由于我当时任中文系主任,又着重分管科研和研究生工作。所以同他有较多接触。中敏先生比我大30多岁,在我心目中他是一位蜚声中外的词曲学大师,是值得尊敬的前辈学者;但是从50年代以后,他的生活道路却异常坎坷,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他的不幸命运实在令人同情。他有时确实爱发脾气,我认为除了急性子等原因外,更主要是由于长期遭受政治歧视而心情压抑所造成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在几年的交往中,虽然他也曾因工作上的事对我发过火,但我们却从一般的工作关系而逐渐成为忘年交,中敏先生身上所体现的老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也深深地留存在我的记忆中。

中敏先生给我的—个突出印象是他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意维护集体的声誉。作为扬州师范学院的一位教师,他处处维护学校的形象;作为一名中国公民,在外国人面前他又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当时私人电话尚不普及,中敏先生如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常写成便函让保姆邱嫂送来给我。有一次他写道:“今天在校门附近布告牌上,见有一幅中文系八一班学生写的通知,乱用篆体,错误太多!遗笑行人。乞兄告诫他们,改正幼稚错误,顾全本院声誉至幸。”又有一次他当面对我说,学校操场上一些男生打球不穿背心,只穿裤头,大庭广众前赤膊极不文明,有失大学生风度,给女学生看到也不雅观。(大意)这些似乎是细小的趣事,却生动地体现了80高龄的中敏老先生以他特有的方式对集体的关心与爱护。有一次,一位日本学者来学校访问中敏先生。80年代初,来扬州的外国人不多,所以大家都比较重视。我提前到了学院接待室,接着外宾也来了。快到约定时间,我就到北宿舍中教先生家里接他。这时我看到平时并不很注意修饰的中敏先生已经经过一番打扮;穿了一件毛料的中式对襟上衣,胸前别着红色校徽,手中拿着手杖,腋下还夹着一个旧的皮公文包,瘪瘪的皮包显示里面大约并不装有什么文件和材料。他神态严肃庄重,临走时还戴上一顶呢帽子。我扶着他走,到了接待室门外,他甩开我的手自己走了进去。在同外宾交谈中,他不亢不毕,侃侃而谈,熟练地引经据典,机智地阐释发挥,他对各种问题的圆满解答让外宾非常满意。这时这位大学者所焕发的风采和人格魅力也深深地感动了我。

中敏先生给我的另一个突出印象是他对待工作的极端认真负责。由于他事业心很强,所以有高度的责任感,只要是他要做的事,他总是锲而不舍,一抓到底,直到完全成功。他正是以这种精神从事学术研究的。他已是80多岁高龄,仍然废寝忘食地工作,甚至在接受前列腺手术刚出院不久,在寒冷的冬天还是一手捧着导尿的瓶子继续伏案工作,以惊人的毅力进行计划中的“唐艺八种”的研究,并在短短几年中就先后奉献出《唐声诗》、《唐戏弄》、《敦煌歌辞总编》等几百万字的著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同样,他也是以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来从事研究生教育的。中敏先生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他招收的第一位博士生就是王小盾同志。当时我协助中敏先生做一些教学组织工作,所以稍微了解他带这一位研究生从录取到毕业答辩的过程。我所保存的他写给我的大量函件大多是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我想,他的这些亲笔文字很能证明他的认真负责。在我告诉他学院决定请他招收博士生并将在报上登招生广告后,他写信给我说:“有关我的指导博士研究生等事,关系院内院外,省内省外。要院长与书记亲自来和我协定,方能见诸实践,或在某种会议上见面协定,不是系级人员所能专办了事。……报上广告要待院长或书记和我协定后才能实践,勿谓我言之不预。”研究生录取到校,中敏先生就为其住处忙碌奔走,写信给我:“小盾昨天中午到校,下午和我谈到晚饭后,我极力掩住我院的缺点,你放心。……博士研究生事,我要管到底,把老兄夹在当中,我向老兄道歉!……仍烦兄从中行动!行动!有了房子,还要家具,家具义须何时能齐”,两天以后他写便条让我到他家去商谈博士生住房,恰巧我因班上学生考试不在家,他着急起来立即写信来将我批评—通:“你已去监考,抛了博士生的住所问题不问了,干脆说:不应该!……行政工作无准备,无交代,无组织,无纪律,让复旦来的青年齿冷,我替扬州的文明难受……”(按:王小盾的硕士学位是在复旦大学读的。)经过努力,博士生的住处终于较好地解决了,这时中敏先生异常高兴,写信来说:“博士生室算有基础了。……我们在房门上标出三个纸条,表示占用那间房有三个内容——(1)隋唐歌辞研究室,(2)博士生指导小组工作,(3)博士生工作和生活室。显然不是为了给博士生一个舒适的房间”。王小盾同志进校后,导师就和他订下三年中没有假日、没有星期天等的“约法三章”,并严格按此执行。当王小盾即将毕业时,中敏先生又早早为他的学位论文答辩而操心了。他写信给我急切地催办早点做好准备工作:“本院的博士生两个月后就要毕业离校了,却连博士生的学位评定委员会迄今尚未组织,如何交代得下?院领导对此悠哉游哉,不闻不问、究竟存心何在?……我等候到八四年十二月底为止,如果得不到此项指示,断然从八五年一月一日起,我即丢下博士生王小盾,不继续负培养责任,开始逃跑了,所谓——官逼民反,不得不反!官逼民逃,不得不逃!”以上引用的这些信函,读来十分有趣,它洋溢着中敏先生异常鲜明的个性色彩,然而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他对学生是何等关心,对工作是何等认真。经过中敏先生的悉心指导,精心培养,加上学生本人的刻苦勤奋,王小盾同志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他的博士生学业,现在也已经成为一位年轻的知名教授了。

我这里写的只是对任中敏教授的点滴回忆。尽管如此,我们从中敏先生这些细小的事情里,仍然能够窥见老一辈学者高尚的精神风貌,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1999年9月


联系地址:扬州市四望亭路180号 邮箱:zhongwen@yzu.edu.cn 联系电话:0514-87975502、87975528 传真:0514-87315543
版权所有:扬州大学文学院(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