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71岁
  • 19026岁
  • 190913岁
  • 191216岁
  • 191519岁
  • 191620岁
  • 191721岁
  • 191923岁
  • 192024岁
  • 192125岁
  • 192226岁
  • 192327岁
  • 192428岁
  • 192529岁
  • 192630岁
  • 192832岁
  • 192933岁
  • 193034岁
  • 193135岁
  • 193236岁
  • 193438岁
  • 193539岁
  • 193640岁
  • 193741岁
  • 194044岁
  • 194145岁
  • 194448岁
  • 194549岁
  • 194650岁
  • 194852岁
  • 194953岁
  • 195054岁
  • 195155岁
  • 195458岁
  • 195559岁
  • 195660岁
  • 195761岁
  • 195862岁
  • 195963岁
  • 196064岁
  • 196165岁
  • 196266岁
  • 196367岁
  • 196670岁
  • 197579岁
  • 197882岁
  • 198084岁
  • 198185岁
  • 198286岁
  • 198488岁
  • 198589岁
  • 198690岁
  • 198791岁
  • 198892岁
  • 198993岁
  • 199094岁
  • 199195岁
1897年6月1日(清光绪二十三年农历丁西五月初七日)出生于淮安。原名讷,字中敏,笔名(号)二北、半塘,以字行世
入私塾。后入淮安西坝集小学
小学毕业。举家迁回扬州毓贤街牛录巷
入常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为江苏省立第五中学)。同班同学有瞿秋白、李子宽(《大公报》创办人)等
因参与学潮,被开除学籍。是年,娶妻严氏淑英
入扬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至暑假毕业。夏,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同期考入的有常州五中毕业生张太雷等。同年,丧父、丧妻
考入北京大学文本科国文学门。同乡朱自清考入哲学学门,与先生同舍,相处甚密。同班有罗常培、张煦(怡荪)等。先生志趣在词曲,受到曲学大师吴梅的赏识。第三学期分专业时,先生选了词曲专业
参加“五四”运动,围攻赵家楼,并遭当局拘捕
北大毕业。返乡任扬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国文教员
先后在扬州江苏省立师范第五师范、南京江苏省立第一中学任教。读江南图书馆藏书。是年再婚,妻程纫弦
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上海南方大学
转入复旦大学教词曲。在沪期间,曾攻读于商务印书馆渊芬楼和东方图书馆
寓苏州吴梅先生室。尽读吴梅“奢摩他室”词曲珍本,受到吴师悉心指教。于散曲研究大有进益。遂摘录大量资料,并写学习心得,整理成《读曲概录》一稿。后回扬州故居,用3000元银元广搜图书,名书斋为“感红室”,以纪念原配夫人严淑英。又题书斋壁曰“从此读书写字”,立志潜心学问
赴广州,在广东大学执教一学期。旋应上海民智书局之聘,返沪任该局编辑,又任中原书局编辑。编辑小学语文读本,并编元曲选本《荡气回肠曲》(开明书店出版),署名王悠然
由上海民智书局经理林焕庭介绍加入国民党,并推荐至南京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任出版科科员、科长
胡汉民当选为民国立法院院长,先生任其秘书至1930年。当时同事者有刘芦隐、王养冲、徐天一、王镜吾、杨传毅等。同年,著《革命与腐化》一书,由民智书局发行
与妻程纫弦协议离婚,仍负责赡养。程曾为护士,先生因病住院,住院期间与之相识,生一子名任有愈,而两女皆早夭。在宁期间与同事王镜吾之妹王志渊恋爱。时王为上海美专学生
因先生发表言论揭露抨击官场腐败,使胡汉民政治上颇为被动。胡汉民劝其弃政从文,谓其性格耿直,不宜服务政界。先生遂往镇江执掌省立镇江中学(时蒋南翔为镇江中学学生)。同年与王志渊结婚。10月,编著《新曲苑》34种由中华书局出版,署名任二北。二北寓意北宋词、北曲
编著《散曲丛刊》15种由中华书局出版,内有专著《作词十法疏正》、《散曲概论》、《曲谐》等,正式提出散曲学的概念。《散曲丛刊》与《新曲苑》广搜前人曲学研究资料,且有理论建树,为近代散曲学奠定基础。先生遂与王国维、吴梅等被尊为近代戏曲研究奠基人。著作《词曲通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著将词曲合并作比较研究,深受学界重视
在镇江中学鼓励支持抗日学潮,并撰文《革命与反革命》,因而开罪省教育厅厅长周佛海,被迫辞职。后往南京栖霞山乡村师范学校任教并担任训育主任
应胡汉民之邀赴广州创办仲元中学(邓仲元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国民党早期革命家),任教导主任。校长刘芦隐
在香港加入胡汉民新国民党。是年8月《词学研究法》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胡汉民逝世。先生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
于南京栖霞山创办汉民中学,任教导主任。按此前有创办汉民学院之议,由孙科、梁寒操、居正等人发起。“七七”事变后,募捐大受影响,不得已而先办汉民中学,梁寒操为董事长,南京市政府秘书长王漱芳任校长,先生任教导主任。开学七周,淞沪失守,日军逼近江阴。11月,先生率全校师生西迁,一路艰辛,经豫、鄂、湘、黔诸省,于次年2月抵桂林。择定于穿山脚下兴建校舍,以“志愿师”自命。随后又增设小学部
先生任汉民中学校长,以詹菊农为教导主任
经梁寒操劝说,汉民中学改国立,直属教育部,时教育部长为陈立夫。先生办学以严明著称:严格管理,严格招聘教师,要求学生“严正考试,严正做人”,律己亦十分严格。如独子任有愈即曾因过失而除名。在桂期间,和梁漱溟(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教)、唐现之(省立图书馆长)、张尔暄、张建夫、李任仁、柳亚子、陈劭先、尹瘦石等交往甚密。学校亦得到李济深、黄旭初帮助甚多。先生崇拜孙中山、胡汉民,每逢孙、胡生日、忌日,便举行...
日军逼近桂林。先生率全校师生500余人避入黔东榕江,抗敌扰、抗洪灾、抗饥饿,艰苦卓绝,课业不辍
日本投降。汉中师生安全返校,无一伤亡。因原校舍被日军焚毁,遂锐意恢复。3年余,扩校园约至27公顷,建教室宿舍28座,辟体育场,建图书馆、大礼堂,购图书5万余册,仪器设备皆丰,为广西地区各校之冠,而严格管理亦他校所不及
不愿参加重新登记注册,自动脱离国民党组织
因办学成绩斐然,获国民党奖金3000万元,交公
国民党迁至广州。先生赴粤港向孙科、何应钦、朱家骅、杭立武、陈立夫等人要求划拨教育经费。陈立夫说“已非其时”,孙科只是搪塞;但何应钦给了一笔钱,侨商巨擘胡文虎亦有资助。先生在邹海滨家会见于右任,于说:“你不干研究,搞教育可惜了。”其实,先生并没有停止学术研究,只是出于责任,坚持办学而已。解放军南下前夕,先生辞去校长之职,只身赴重庆。后学校被军管,改名桂林第一中学,并欢迎先生回校执掌校务
寓居重庆布后街,以摊贩为生。后移家至成都焦家巷,乃以卖笋豆、卖字文为生
经西南军政区统战部介绍,由西南军政文教部决定为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
著作《敦煌曲初探》由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出版,署名任二北
参加肃反运动,接受隔离审查半年于滨江楼。著作《敦煌曲校录〉,由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出版
肃反结束,免于刑事处分
被划为右派分子、历史反革命分子
著作《唐戏弄》由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为回避政治方而的嫌疑,署名任半塘。“半塘”亦寓意从词曲研究转向隋唐五代文艺研究
被判处行政管制两年,留校控制使用,保留教授职衔,工资待遇不变,但不准上讲台
在资料室工作,参加“苏轼研究资料汇编”
撤销管制处分
摘除右派分子帽子。同年中华书局出版《教坊记笺订》。该著是研究唐代音乐文艺的纲领性文献。在时间上涵盖初盛唐,伎艺上兼及音乐歌唱舞蹈戏剧百戏,调名则包含敦煌曲的大部分。它全面考证了曲名所反映的史实。系统考察了曲名与各种文艺之间的关系,并深入探讨了曲名源流
摘除历史反革命分子帽子。完成《声诗三稿》和《优语集》的写作
“文化大革命”开始。先生受长期冲击:抄家,批判,取消任课资格,停发工资。一度摆小摊于四川大学门前以示抗议
恢复工作。从事敦煌歌辞搜集研究
借调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为兼职研究员,居北京锣鼓巷福祥胡同3号,继续研究敦煌歌辞,一度欲赴日本搜集有关研究资料
经教育部蒋南翔部长介绍,回到故乡扬州,任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词曲研究室主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开始招收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是年不幸跌断髋骨,卧床数月。修订《优语集》的基础上增加自周至近代优伶妙语计355则,有“优语史”之称
所著《唐声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著以追溯源流、辨明格调、建立理论的综合研究方法,探求了唐代诗乐及歌诗状况,纠正了唐诗研究重文不重声的偏向。其上编为理论部分,兼表历史;下编为曲调考证,注明154处诗调之异同。有探明唐人诗歌真相,理清声诗与汉魏六朝乐府及宋词元曲之锁链关系的效应,弥补了中国文学艺术史研究的空白。是年,所著《唐戏弄》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出版。该著以充分的史料标举唐代已经成熟的唐戏...
著作《唐声诗》获江苏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荣誉奖,《唐戏弄》获首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荣誉奖
首届博士生王小盾同学毕业,学位论文题目为《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词研究》。答辩委员会由王季思、唐圭璋、王运熙、孙望、龙晦、金启华及先生组成,王季思为主任
招收第二届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元杂剧研究。是年90华诞,友人徐沁君、谭佛雏等教授为之寿。谭佛雏诗云:“巴蜀维扬,九十星霜;半生事业,敲锣卖糖。
《敦煌歌辞总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著作辑录敦煌歌辞1300余首,是迄今搜罗最广的敦煌歌辞集
担任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唐戏弄》获第二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
招收第三届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散曲学研究
合著《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由蜀书社出版。《敦煌歌辞总编》获第三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
获国务院“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获第五届中国图书奖荣誉奖,《敦煌歌词总编》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12月7日突发脑溢血,经苏北人民医院和南京有关方面专家会诊,抢救无效,于13日4时45分逝世

  • 书评
  • 学术评价
  • 生命追忆

纪念书画

联系地址:扬州市四望亭路180号 邮箱:zhongwen@yzu.edu.cn 联系电话:0514-87975502、87975528 传真:0514-87315543
版权所有:扬州大学文学院(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