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

任中敏自传


【释文】

任中敏,原名讷,号二北,江苏省江都县人。现年五十四岁。民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从吴瞿安先生,专攻词曲。民九毕业。在本乡中学及师范任教,民十教于南京省立中学。读江南图书馆藏书。民十一,在上海大学、南方大学教词曲。民十二,在复旦大学教词曲。读商务图书馆涵芬楼藏书。旋寓苏州吴瞿安先生家尽读其所藏词曲善本,于散曲研究乃有大进。民十四,在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教词曲。不久,返上海。因林焕庭等介绍,入中国国民党。任民智书局编辑。

胡汉民先生由苏联归国,长中央宣传部,委任部内秘书、科长等职。胡先生去职,随之离京,乃任民智书局编辑。胡先生任立法院长后随任秘书。每因愤慨蒋中正所为,与胡先生争论。民十九,离京。发愿从事中等教育,二十年不辍。始任江苏省立镇江中学校长。时蒋益倒行逆施,胡先生纠之甚切,竟被软禁于南京汤山。余对胡先生乃大谅解,并深敬服,从此终身师事不该。在镇江中学二年,忤教育厅长周佛海,去职。赴栖霞山乡村师范学校,任生活指导主任,努力培植青年对于劳动之信念,倡以工农劳作代体育运动。又二年,胡先生召赴广州,办仲元学校。又二年,胡先生逝世。国民党之党魂,从此亡失,觉今后对于主义之宣传与训练,除教育而外,无可致力,乃还京沪筹办汉民学院于栖霞山。

“七七”变作,学院进行受阻,改办中学。开课七周,而日寇已逼江阴。遂迁校而西,经豫鄂湘黔诸省,终择定关系桂林以复校,并设小学。惨淡经营,规模粗具。时蒋之中统局,派人在校监视,历一年有半。欲调余赴渝受训,竭力邂免未去。民三十,因所收容国内外陷区青年特多,不得不改私立为国立,俾学生皆的公费待遇。又三年,日寇又逼桂林,举校邂入黔东,倍历艰苦。一年,抗战胜利,迁回桂林。校舍曾充日寇司令部者七个月,临去纵火,十毁七八。乃锐意恢复。集政府之款及学院董事会所募集私款。三年之中,扩校址为四百余亩;建教室寝室等二十八座;开完备之体育场一所;购图书约五万册;仪器、标本等甚富,为广西全省之冠。而教学严正,提高学生程度,养成学生劳动服务之习惯,亦为他校所不及。至三十八年十一月廿一日交职务于代理校长,请准离校。二十年从事中等教育之志愿于期适满。

余之信仰,始终在孙先生所手创胡先生所阐明之三民主义。胡先生逝世后,无人敢批蒋之逆鳞,蒋之毁坏党国,违逆主义,乃盖甚!举国慑于蒋威者,不敢提胡先生,恐遭所忌。余等乃以学校独张纪念之帜,声张正宜,彰明是非。并计划自小学至大学,完成教育系统,以培树国家建设之人才。中学在私立时代,李济深先生(原为胡先生之弟子)适在桂林,协助不少。他如柳亚子、陈劭先诸先生及凡痛愤蒋氏之罪恶者,均一此校为不可少,而予以赞助与鼓舞。余在校十余年,律己教人,悉遵孙先生“人人以服务为目的”之教训。每学期末,必以学校之性质、宗旨、主张,向学生及其家长,作一次坦白之书面声明。凡来学者,多经考虑同意。然因主张腐败,社会黑暗,举凡校内所求之教育秩序、生活纪律及各种会议之决定,在余之执行,尚未达三分之二,而员生之落伍者受校外风气之影响已多不耐。谓余办事严峻太过,其实何尝!校内从三十五年起,即无党的组织与活动。同人原为党员者,痛心于国民党之有派无党,均不继续登记党籍。青年团之组训亦徒具形式予青年以反感,早已毅然停止。

中小学之外,尚有私立汉民学院董事会之组织。十二年以来,会址均附设于中学之内,由余担任驻会常务董事。学院虽因不肖降格滥施,始终未成立,而会内不断进行捐募,所得现款、图书及纪念品等悉已充实中学。去年八月,在广州开董事会,决定于中学移转管辖以后,即迁董事会于成都,仍由余继任常务董事,保管会内之文件、书籍、图片等物(多系胡先生之遗书、遗墨、遗像等,用在各地展览募捐之用)。余于最近即欲运诸物,前往成都,作一结束(此事保存)。至于个人今后之志趣颇在(复)续旧业,整理宋元明清之民间文艺。前已有《散曲丛刊》十五种、《新曲苑》十余种等,在中华书局出版;《词学研究法》《词曲通义》等,在商务印刷馆出版;《元曲三百首》等,在民智书局出版。仍有宋词歌谱、元曲方言及元明清剧本取材系统等问题,有待解决。目前,西南各省之藏书,以成都为较多。若能于成都之各大学或研究所中予以一教席,俾得努力工作,有所完成,未始非国家文化上之一助也。余自去冬历经西南各地而至渝,于解放军之纪律叹为观止,于政府所颁布之共同纲领至为赞成拥护。虽所学懈陋无裨于国计民生,而革命大义素所服膺,有生之日,要当竭其所能,贡献与国家人民又不待言了。

1950年3月20日写于重庆沙坪坝,中敏




联系地址:扬州市四望亭路180号 邮箱:zhongwen@yzu.edu.cn 联系电话:0514-87975502、87975528 传真:0514-87315543
版权所有:扬州大学文学院(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